责任编辑:虫趣亲子 在《家问》中,毕淑敏写道: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,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。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,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。 孩子总能清楚地反映出家长的品性,折射出家长原有的样子。因为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,爸妈说话的口吻,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,对待身边亲朋好友的态度,孩子都会不自觉地去模仿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最原始的人生价值观。 爸妈只是单纯地对孩子好,单纯地爱孩子和鼓励孩子,这样还达不到完善教育的程度。 在一些家庭里,父母总是不闻不问,但孩子却很有出息,从很早起就懂是非。在另一些家庭里,父母总是无微不至,孩子却慢慢学坏了,学的目中无人,不服管教了。其实孩子的这些变化跟他们本人并没有多大关系,而是跟父母有关系。那些不闻不问的父母,他们可能有好的品质,好的品行。那些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的家长,可能在孩子之外就开始放任自己,不在乎和素质有关的任什么东西。孩子在成长中不自觉地受到了感染,而言传总比身教来得深刻,孩子在父母的形象中不自觉地塑造自己的形象。 著名哲学家卡尔·雅斯贝尔斯曾说:“教育的本质意味着,一棵树摇动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。” 那些让人觉得优秀的孩子,他们身上的很多品质,其实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。若是想让孩子的行为端正,家长的行为绝不能卑劣;要想要孩子礼貌待人,家长就需要端正自己的言行。 单纯的爱和鼓励,并不是一个完备的教育,甚至略显苍白。父母需要约束自己,孩子的行为也需要被约束。爸妈觉得心疼,那是因为爱,但坚持自己的原则,也是因为爱,而且是更为长远的爱。 爸妈们还记得《触龙说赵太后》中那一句“父母疼爱子女,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的利益。”当时看着简单,现在回味起来,其实还是发人深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