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请问为什么妹子们会说“男人都喜欢说一套做一套”?
又请问为什么男士们会讨论“女朋友说‘如果你累了就早点休息,我们不聊电话了哦’时千万不能真的撂手机”?
“言行不一”,这在心理学里面有很复杂的机制。它还反映在社会与市场的各方面……
近期,富二在Wind等媒体平台看到不少此类消息:
让很多投资者没有想到的是,境外对冲基金今年来在国内市场收获颇丰。一开始大家以为海外市场表现好,它们应该在海外盈利多,而在A股市场折戟的。
数据显示,境外对冲基金在A股的投资回报远远好于去年,更远远好于其他市场。
全球对冲基金研究机构 eVestment 数据显示,通过QFII、RQFII、沪港通、深港通投资A股的海外对冲基金中,不乏收益超过30%的佼佼者。
以下是来自Eurekahedge的对冲基金的回报数据。
大中华对冲基金(Greater China)在今年上半年平均回报率超过13%,跻身全球表现最好的投资策略。作为对比,全球对冲基金收益今年以来的涨幅只有3.25%。
数据:Eurekahedge
可是…可是…可是……
即便大多数对冲基金今年以来的A股投资都获得了两位数的增长,不少境外基金经理还是发出警告:“高收益天堂中暗藏危险”。
据媒体采访的对冲基金经理Jeffery Gundlach 认为,中国当前的债务问题“非常严重”,一旦失控后果将是灾难性的。德克萨斯州一家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 Kyle Bass 高调唱空中国,认为人民币将大幅贬值。
而实际情况是,随着赚钱效应的明显,2017年5月多数中国概念基金显现资本净流入,这是2015年年初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。
请问:海外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是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男人么?
虽然供职于国内机构,但富二作为圈内人士,不妨给出几个假想的解释。
1、故意误导
这是比较阴谋论的解释,也是一看标题最容易得出的结论。
境外基金“唱空”的同时“做多”,是为了让别人不要和自己抢筹码,同时也方便自己最后出货……
不过,在海洋般大的A股市场中,部分有额度的境外机构,发出看空的声音能影响到什么程度是值得考量的。
如果真有,富二觉得这种情况的概率占10%。
2、部门信息不对称
海外媒体采访的所谓对冲基金基金经理,往往有署名,但请注意这种机构的基金经理其实可能是这家机构的负责人,很可能就是大boss。所以不一定是基金经理本人亲自回复,往往是其团队代劳,或者是书面回复。
所以回复者可能是研究部门,而投资执行的下单者则是投资部门,这是两个部门,部门之间有信息隔阂或者信息不对称现象,互相之间无法牵制,所以会出现“你说你的,我做我的”的这种情况。
富二觉得这种情况的概率占50%。
3、时滞/时差
投资乃至出成果是一个时段,而采访出答案是一个时点。
无论采访在前或在后,和投资行为有一个时滞的问题。随着市场波动性的提高,A股市场噪音的增加,三个月前这样想,三个月后那样想的情况并不稀奇。
毕竟,海外机构也不都是讲求长期投资的。
富二觉得这种情况的概率占30%。
4、信息传递漏斗
调研的时候存在“信息传递漏斗”。
媒体作为调研机构,询问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基金经理的思考逻辑方式。
从问题拟定、传递、理解、思考、表达、再理解这一系列行为过后,每一次信息的转化都有可能意味着用户的回答与问题已经愈走愈远。
其次,行动其实是受到多种动机影响的,用户告诉你的原因可能只是其中一个,并不是全部,但是其他原因其实对行动的影响很大。
比如,问题直接问:你对今年的A股市场看好么?基金经理回答是:看好。但实际上基金经理的意思是,如果一切不变则看好,如果情势变为A,则如何…如果情势变为B,则如何…
但调研者不会听下去,因为他只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好填表格,而不是考虑各种变量。
富二觉得这种情况的概率占40%。
5、主流价值妥协
如果受访的基金经理所处的环境对A股不太友好,或者问题的前提就是是否“不看好”A股,那基金经理很可能采取对主流价值妥协的回答。
答案看上去是和谐的、符合提问者意图的。这样不容易做出头鸟。
我们知道,部分海外媒体是有明显价值倾向的,部分作者唱衰论、末日论的情结也很严重。
但当基金经理在真正投资的时候,则各种论调被抛在一边,只以个体利益为出发点。对他来讲,客户只关心回报为多少,根本不管他的政治倾向是什么。
富二觉得这种情况的概率占20%。
(请注意,以上是发生概率,5种情况并非加总100%的)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综上所述,看基金经理都讲了些啥,市场观点是什么,这些事情基本不靠谱。
选老公选老婆才需要听对方叽里呱啦唠叨。
选基金经理的唯一标准是看业绩。
|
|